摩尔定律,或者更准确地说,他的预测是:复杂 IC 中的晶体管数量大约每年翻一番。戈登·摩尔于 1965 年在一本流行杂志上发表此观点,最初仅展望了十年。
他预测,从当年 IC 中大约 50 个组件,到 1975 年,在 6 x 6mm 的芯片上可能集成 65,000 个组件。他的预测被证明近乎准确,1976 年发布的 Intel 8086 采用 3.2µm 工艺,拥有 29,000 个晶体管。摩尔后来将其估计修正为每两年翻一番。尽管复杂度增长的速度此后有所放缓,但台积电 (TSMC) 的 2nm 工艺 (N2) 正按计划于 2025 年下半年量产——特征尺寸惊人地缩小了 1600 倍。
截至 2025 年,消费级/桌面级微处理器的当前记录由苹果的 M3 Ultra 保持,它拥有约 1840 亿个晶体管,采用双芯片设计,通过 5nm 工艺制造。这款片上系统 (SoC) 包含两个芯片,每个面积为 420mm²。诸如 3D 晶体管和芯片堆叠等工艺创新,维持了每平方毫米处理能力的指数增长趋势。
图 1:摩尔定律的实际体现,展示了一系列里程碑式处理器、其推出年份及其晶体管数量
源端 vs. 负载端:为何负载端演进更快
在评估任何系统——或系统集合——的电源解决方案、电源供应或与功耗、能效或储能相关的分析时,将源端与负载端区分开来是有帮助的。在最基本的层面上,这意味着区分电源供应器与其供电的最终负载。可以将源端和负载端视为相互“通信”的独立黑盒。下图以框图形式展示了一个系统(具体而言是计算或类似服务器的架构)的概念分解,强调了典型电源端与负载端的区别。
图 3:区分源端 (SOURCES) 与负载端 (LOADS) 的系统框图,由 PowerRox 提供 [1]
在检查由众多受工程、制造和供应链变量影响的组件组成的复杂系统的技术进步速度时,这种区分尤为重要。无论是晶体管数量、功率密度还是
能效,指数级改进的趋势更多地与负载端相关,而非源端。源端组件通常包括磁性元件、功率晶体管和
储能元件,与低压半导体相比,其演变速度往往较慢。
为何传统的 PoL 转换器拓扑结构无法跟上
原则上,PoL 转换器中使用的转换拓扑结构几十年来变化不大。
降压 (Buck)、升压 (Boost) 和降压-升压 (Buck-Boost) 电路仍是标准配置,仍然使用半导体开关、二极管或同步整流器、电感器和电容器,并通过脉宽调制或频率调制实现稳压。虽然核心拓扑结构没有改变,但开关器件已发展出更低的静态和动态损耗,并能在更高频率下工作。电感器磁芯材料逐步改进以减少损耗,电容器技术也有所进步。这些改进共同提高了效率,实现了更高的功率密度——使得 PoL 转换器在相同负载和温升条件下变得更小。然而,这一进展并未遵循摩尔定律,电源转换器仍然占据了电路板空间的很大一部分。
PoL 转换器尺寸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,传统上离散元件被用于基板上,集成度很低。这源于一个简单的事实:它们是电源转换器,不可避免地会散热,因此需要大型元件来保持低温升。此外,电感器及其磁芯很难制造得不像笨重的分立元件,铁氧体磁芯技术几十年来也只取得了小幅改进。这意味着需要最小匝数的线圈,并且线圈必须足够粗以承受更高电流而不至于过热——这导致了元件的庞大。对于相同的磁芯磁通密度和输出纹波电流,随着开关频率的增加,所需的匝数确实会减少,但磁芯和 PoL 转换器的开关损耗也会增加,从而需要更大的 PoL 来散发额外的热量。所有这些都意味着,与处理器不同,缩小 PoL 转换器的尺寸往往会直接引入热挑战,限制了整体收益。
保持创新步伐
由于负载功率预算的下降速度超过了源端功率可用性的增长速度,现在要跟上摩尔定律,就需要专注于降低功率预算,而不仅仅是设计更大的电源。智能电源管理 (IPM) 技术有助于优化计算机系统和数据中心中的配电与使用 [3]。
这种思维转变包括:
- 从“始终开启 (always-on)”向“始终可用 (always-available)”电源架构过渡
- 峰值削峰 (Peak shaving),利用储能处理高功率峰值,同时优化稳态功率
- 负载卸载/整合 (Load shedding/consolidation),关闭未使用的子系统以提高电源效率
- 功率分配优化 (Power allocation optimization),避免为最坏情况过度设计电源
适用于多样化应用的灵活电源模块
负载点转换器模块不遵循标准输入范围,所需输出范围大约从 0.5V 到 3.3V,或对于传统设计高达 5V。额定电流范围也很广,从低于 1 安培到几十安培。电源模块的输入可能来自 12V、5V、3.3V 的稳压总线,有时也可能是 9V 等中间值。在电池供电设备中,输入越来越多地来自锂离子电池——通常在 3.7V 左右,但充电时会升至 4V 以上,深度放电时会降至 3V 或更低。或者,输入可能来自非稳压源,并在 2:1 或更大的范围内变化。
为了支持广泛的应用,RECOM 现在在其
RP 和
RB系列中提供输入范围低至 0.85V(升压转换器)和高达 65V(降压转换器)的器件。所有器件都具有可调输出,并支持输出电压范围从 0.6V 到 35V 的应用。额定电流范围从 0.5A 到 15A。图 6 总结了可用的降压转换器组合。
图 6:RECOM 提供的各种降压电源模块的输入电压和输出电流额定值
图 7 类似地展示了 RECOM 提供的额定电流高达 10A 的升压电源模块范围。RBB5-1.5 和
RBB10 器件是升降压 (buck-boost) 类型,其输出可以高于或低于输入,这对于在电池放电时维持稳压电源非常有用。额定电流高达 1.5A 的升压转换器提供输出过压保护,并且在禁用时都包含真正的负载断开功能,这是必要的,因为当不开关时,升压转换器通常存在直接的直流路径。所有降压和升压转换器还具有过温和输出过流保护。
图 7:RECOM 提供的升压/升降压电源模块
电源传输是否已赶上摩尔定律?
那么,电源模块是否赶上了摩尔定律?让我们考虑几个比较 PoL 转换器的例子,输入 24V,输出 3.3V/4A。就在四年前,即 2018 年,有一款器件被宣传为“引领电源转换的进步”。其占板面积为 33mm × 13.6mm,高度为 8.8mm,体积为 3950mm³。如今,RECOM 的
RPX-4.0 占板面积为 5mm × 5.5mm,高度为 4.1mm,体积仅为 113mm³——功率密度提高了 35 倍。有趣的是,两者的效率大致相同;改进完全归功于更高的开关频率、更小的元件和
3D Power Packaging® 技术。
另一个例子是将 5V 转换为 1.8V/2A。仍然可以找到旧的直插式器件,其占板面积为 14mm x 7.5mm,高度为 10.1mm。相比之下,RECOM 的
RPZ-2.0 尺寸仅为 3mm x 3mm,高度 1.1mm,功率密度提高了 107 倍(图 8)。占板面积缩小了近 12 倍,RECOM 器件完全安装在主板一侧,并且消除了手动放置和通孔焊接的麻烦。
图 8:旧技术的直插式 5V 转 1.8V/2A PoL 转换器(左)与 RECOM RPZ-2.0(右)对比(尺寸单位为毫米,按比例)
价值主张显而易见
对于旧式的开放式 DIP 型 PoL 转换器,用户通常很明显地感觉到相同的组件可以直接组装在他们的主板上,这使得购买模块的价值受到质疑。即使是节省空间的 SIP 部件,也可以使用主板上已采用的相同组件类型和组装技术轻松复制。然而,使用 3D 电源封装的电源模块,根本无法通过标准的主板制造方法经济地复制。现在,这些模块更像标准组件——如电阻器或电容器——用户永远不会考虑自己制造。其紧凑的尺寸使其能够轻松安装在其它组件周围或下方,而如今采用的高度自动化制造工艺有助于降低成本并提高可靠性。
结论
虽然电源解决方案可能无法完全匹配摩尔定律或 MEMS 微型化的步伐,但源端与负载端之间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。得益于智能电源管理、储能以及 3D Power Packaging® 等先进技术,当今的电源模块提供了远超分立解决方案所能提供的功率密度。这些创新实现了紧凑、高效且可扩展的设计,支持现代性能需求。随着自动化推动成本下降,以及 RECOM 广泛的产品组合覆盖了从手持设备到服务器板卡的方方面面,基于模块的解决方案现已成为下一代电子产品的明确选择。
参考文献
[1] [1] B. Zahnstecher, “Best Practices for Low-Power (IoT/IIoT) Designs: SEPARATING THE SOURCE-SIDE & LOAD-SIDE ANALYSES,” ECCE 2022 Tutorial, Detroit, MI, October 9, 2022
[2] “DC/DC for GaN,” RECOM Blog, Sep 16, 2022, https://recom-power.com/rec-n-dc!sdc-for-gan-225.html (accessed January 23, 2023)
[3] Data Center Facilities Definitions, "Intelligent Power Management (IPM)," TechTarget, https://www.techtarget.com/searchdatacenter/definitions/Data-center-design-and-facilities (accessed February 24, 2023)